席大大总书记强调: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,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很有益处。古人所说的‘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’的政治抱负,‘位卑未敢忘忧国’、‘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’的报国情怀,‘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’的浩然正气,‘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’、‘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’的献身精神等,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,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。”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涵养身心、修己安人、报效国家、兼济天下的丰富智慧,千百年来不断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。治国必先治身,治身必先治心。党员领导干部既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、指导实践,又要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修身立德、治国理政的智慧。
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,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,它鲜明地体现了一个政党的理想信念、政治追求和人格修养。共产党人依据党性原则、党章和党员标准,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进行检讨和清理,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、自我完善、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的能力。党员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,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,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、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,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,可以净化身心、培基固本、提升修养、增强党性,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、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、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,不断提高慎权、慎独、慎微、慎友的自觉性。
崇德修身。修身之道,首先在于立志,也就是坚定理想信念。古人认为做人,第一就是立志,讲求志存高远,以天下为己任,比如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仁以为己任,不亦重乎?死而后已,不亦远乎?”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“有益国家之事,虽死弗避。”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。”立志之后,修身之道,还在于自省。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“见善如不及,见不善如探汤。”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只有通过严格的自省,才能不断提高修养,取得进步。修身之道,还要时时刻刻保持忧患意识。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”“业精于勤,荒于嬉;行成于思,毁于随。”党员领导干部要时时刻刻牢记使命,忧党、忧国、忧民,保持责任和担当,不断追求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。
严格律己。古人有一套细致的律己学问,并且始终追求“欲胜人者,必先自胜;欲论人者,必先自论;欲知人者,必先自知”。律己,最高的体现就是慎独、慎微。慎独、慎微,就是指一个人哪怕在独处的时候,也应恪守高尚的道德情操,哪怕多么微小的事情,绝不逾越原则半步。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“千丈之堤,以蝼蚁之穴溃;百尺之室,以突隙之烟焚。”古人见微知著,善于从日常生活和个人内心的微小之处着眼,不断克服人性瑕疵。王阳明指出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”,把这一道理更加凝练、生动地表达出来。同时,从古到今,无论对古代的士大夫还是当代的党员领导干部而言,公正廉洁、执政为民是政治修养的内在要求。“惟廉而后能平,平则公矣。不廉必有所私,私则法废,民无所措手足矣。”“廉者,民之表也;贪者,民之贼也。”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只有公正、廉洁才能获得人民信任,才能受到人民拥戴。面对诱惑,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纪国法,克服个人贪欲。“世路无如贪欲险,几人到此误平生。”“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。”古人认识到“吾爵益高,吾志益下;吾官益大,吾心益小;吾禄益厚,吾施益博”,认为如果能够做到“清风两袖朝天去,不带江南一寸棉。惭愧士民相饯送,马前洒泪注如泉”,是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最大认可。
秉公用权。党员领导干部的职权是人民赋予的,其价值体现在“权为民所用”。执政的目的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,而非为个人谋利益,所以“官不必尊显,期于无负君亲。道不必博施,要在有裨民物。”“住世一日,要做一日好人。为官一日,要行一日好事。”“取天下,守天下,只在一种人上加意念,一个字上做工夫。一种人是哪个?曰民。一个字是什么?曰安。”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;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党员领导干部最大的幸福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。为人民服务,就要有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态度,围绕中心,服务大局,让事业一代一代薪火相传。“利在一身勿谋也,利在天下者谋之。利在一时勿谋也,利在万世者谋之。”党员领导干部所追求的,不应是个人的私利和名誉,而应是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。所以,“士君子济人利物,宜居其实,不宜居其名,居其名则德损;士大夫忧国为民,当有其心,不当有其语,有其语则毁来。”“天下之治乱,不在一姓之兴亡,而在万民之忧乐。”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惟贤惟德,能服于人。”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用权,慎于用权,忠诚干净担当,牢记权为民所用、情为民所系、利为民所谋。
(作者:吴向廷,系中央党校教师进修学院讲师)